5000亿投资即将落地!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建设 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站点资源调查工作
抽水蓄能电站受地形、水源等条件的影响,随着工作推进会持续发现新的项目。《规划》强调在“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抽水蓄能电站选点工作力度,在坚持生态优先,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天然林和基本草原等敏感因素的基础上,继续精选一批地形条件、工程地质、水文泥沙等建设条件合适、距高比等关键经济指标合理的抽水蓄能站点。同时,为了保障新项目加快建设,按照应规尽规、能纳尽纳的原则,积极推动新项目滚动纳入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是加快推动“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抽水蓄能电站的储能作用,支撑风光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路径。2021年9月,《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已经发布实施,为抽水蓄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按照加快抽水蓄能建设的主基调,一方面要加快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已纳入全国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规划项目前期工作。
三是推进梯级水库大型储能项目建设
利用流域上下游梯级的天然落差和库容优势建设储能项目,是促进新能源高比例消纳的重要尝试,是充分发挥水电站清洁、高效、可调节优势的集中体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开展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研究工作,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探索新能源发电抽水与梯级储能电站、流域梯级水电站的联合运行,充分利用黄河上游已建梯级水电站调节库容,推进龙羊峡-拉西瓦河段百万千瓦级梯级电站大型储能试点项目建设,支撑青海省新能源消纳和外送。
四是示范推进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具有建设周期短、布局更灵活、地形条件要求低等特点,更适宜布局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区域和靠近负荷中心区域。《规划》提出三类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的示范方式,即在中东南部地区利用已建成的山谷水库和沿岸山顶地势,试点推进灵活分散的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在新能源快速发展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灵活分散的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示范,扩大抽水蓄能发展规模;研究探索利用矿井等开展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布局。随着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示范工作的推进,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迎来类型更丰富、布局更广泛的新局面。
一是建设规模大幅跃升
随着一大批建设条件优越的抽水蓄能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十四五”期间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数量将超过200个,已建和在建规模将跃升至超过1亿千瓦,开发建设和服务范围将实现对大陆区域的全覆盖。考虑到在建项目的合理工期,预计到2025年,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有望实现比“十三五”末翻一番。
二是多元投资开发建设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除国网新源、南网双调两家公司外,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集团、江苏国信、华源电力等投资主体也在积极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在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安能等抽水蓄能施工传统力量外,中建、中铁建、中铁工等施工单位也在积极参与抽水蓄能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央企、国企、民企共参与、共建设的多元化局面。
三是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在传统的应用场景基础上,水风光蓄一体化、风光蓄一体化等应用场景将逐步打开,抽水蓄能在西南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基地,以及西北沙漠、戈壁、荒漠等大型风光基地开发中调节、储能作用将更加凸显。在电网互联薄弱、新能源富集等区域,中小抽水蓄能电站、小微抽水蓄能电站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发展,多场景的抽水蓄能应用格局将逐渐形成。
四是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十四五”期间,随着抽水蓄能进入大规模发展的新时代,国家能源局进一步加强了行业管理力度,多措并举,将有效推动抽水蓄能产业链的完整度更加齐全,产业链的互动协调更加顺畅,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更加快捷。抽水蓄能产业与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将会逐步增强,一批围绕抽水蓄能项目的特色旅游项目将逐渐兴起。
五是政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当前,以招标、市场竞价等方式确定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投资主体的方式得到了广泛推广,价格形成机制不断细化。随着电网峰谷差价的逐步完善,以及服务风光基地开发等应用场景的商业模式试点运行,抽水蓄能的投资回收模式将进一步多元和完善。质量监督和运行监管体系将不断加强,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实现电站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提供制度保障。